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张家口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张家口市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工作制度(试行)》等四项制度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18 00:13:36  浏览:8324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张家口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张家口市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工作制度(试行)》等四项制度的通知

河北省张家口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张家口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张家口市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工作制度(试行)》等四项制度的通知

张政办〔2009〕60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察北、塞北管理区管委会,高新区管委会, 市政府各部门:

《张家口市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工作制度(试行)》、《张家口市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工作制度(试行)》、《张家口市政府信息澄清制度(试行)》、《张家口市政府信息发布协调制度(试行)》等四项制度,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〇九年九月三十日

张家口市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工作制度(试行)


第一条 为切实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对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省、市有关规定,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所称政府信息是指市、县(区)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

第三条 本制度适用于我市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以及其他依法行使行政职能的组织。

第四条 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应当遵循公正、公平、便民的原则,及时、准确地公开。

第五条 政府信息主动公开的内容:

(一)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

(二)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

(三)反映本行政机关机构设置、职能、办事程序等情况的;

(四)其他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主动公开的。

第六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应当根据前款规定,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确定主动公开的内容,并重点公开以下方面:

(一)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及相关政策;

(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信息;

(四)财政预算、决算报告;

(五)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项目、依据、标准;

(六)政府集中采购项目的目录、标准及实施情况;

(七)行政许可的事项、依据、条件、数量、程序、期限以及申请行政许可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目录及办理情况;

(八)重大建设项目的批准和实施情况;

(九)扶贫、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促进就业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及其实施情况;

(十)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预警信息及应对情况;

(十一)环境保护、公共卫生、安全生产、食品药品、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查情况;

(十二)城乡建设和管理的重大事项;

(十三)社会公益事业建设情况;

(十四)征收或者征用土地、房屋拆迁及其补偿、补助费用的发放、使用情况;

(十五)抢险救灾、优抚、救济、社会捐助等款项的管理、使用和分配情况。

第七条 各乡(镇)政府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重点公开下列政府信息:

(一)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农村工作政策的情况;

(二)财政收支、各类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

(三)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宅基地使用的审核情况;

(四)征收或者征用土地、房屋拆迁及其补偿、补助费用的发放、使用情况;

(五)乡(镇)的债权债务、筹资筹劳情况;

(六)抢险救灾、优抚、救济、社会捐助等款物的发放情况;

(七)乡(镇)集体企业及其他乡镇经济实体承包、租赁、拍卖等情况;

(八)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情况。

第八条 市、县(区)行政机关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及上级有关要求,编制、公布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并及时更新。

第九条 市、县(区)行政机关应当将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通过公报、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会及报刊、广播、电视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

第十条 市、县(区)政府门户网站是政府信息主动公开的第一平台,市政府各部门及各县(区)本级主动公开范围内的政府信息,要在市政府信息公开平台予以发布。

第十一条 市、县(区)政府要在本级档案馆、图书馆设立政府信息查阅场所,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为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获取政府信息提供便利。同时,根据自身条件逐步开展在行政审批中心建立政府信息查阅场所和依申请接待窗口工作。

第十二条 市、县(区)行政机关要及时向同级档案馆、图书馆提供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纸质和电子文本各一份,纸质文本应为原件),同时可以根据需要设立公共查阅室、资料索取点、信息公告栏、电子信息屏等场所、设施,公开政府信息。

第十三条 市、县(区)行政机关制作的政府信息,由制作该政府信息的行政机关负责公开;行政机关从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获取的政府信息,由保存该政府信息的行政机关负责公开;法律、法规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权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四条 市、县(区)行政机关在公开政府信息以前,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对拟公开的政府信息进行审查。

第十五条 市、县(区)行政机关对政府信息不能确定是否可以公开时,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报主管部门或者保密工作部门确定,对于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不得公开。但是,经权利人同意公开或者行政机关认为不公开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可以公开。

第十六条 市、县(区)行政机关发布政府信息涉及其他行政机关的,应当与有关行政机关进行沟通、确认,保证行政机关发布的政府信息准确一致。行政机关发布政府信息依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批准的,未经批准不得发布。

第十七条 市、县(区)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健全各自的政府信息发布机制;属于主动公开范围的政府信息,应当自该政府信息形成或者变更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予以公开,法律法规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期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八条 市政府办公室会同市监察局对各县(区)、市政府各部门政府信息公开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年终进行考核评比。

第十九条 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环保、公共交通等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企事业单位在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过程中制作、获取的信息,其公开工作参照本制度执行。

第二十条 本制度试行期间,国家和省对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工作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一条 本制度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

张家口市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工作制度(试行)


第一条 为了规范我市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工作,保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所称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以下简称申请人),根据自身需要向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申请获取相关政府信息,市、县(区)行政机关依法向申请人公开政府信息的行为。

第三条 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应遵循及时、准确、便民的原则。

第四条 市、县(区)行政机关应当指定工作机构、确定具体人员负责依申请公开工作,并将办公地址、办公时间、联系方式等信息向社会公开,方便申请人提出政府信息公开的申请或咨询。

第五条 市、县(区)行政机关在向申请人公开政府信息前,应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对拟公开的政府信息进行保密审查。

第六条 市、县(区)行政机关不得公开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信息;不得公开涉及国家机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信息;不得公开法律、法规规定不予公开的其他信息。

第七条 申请人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包括数据电文形式)。采用书面形式确有困难的,申请人可以口头提出,由受理该申请的行政机关代为填写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申请人通过互联网提出申请的,应在政府门户网站上填写电子版《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表》,直接向有关部门提交;通过电子邮件方式提出申请的,应将电子邮件发送至受理机构电子信箱;通过信函方式提出申请的,应将信函寄致受理机构,并在信封左下角注明“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字样。

第八条 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应包括下列内容:

(一)申请人的姓名或者名称、联系方式;

(二)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的内容描述;

(三)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的形式要求。

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的有关内容应当表述清楚,含义明确,符合基本查询要求。

第九条 对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市、县(区)行政机关应视情况分别做出答复:

(一)属于公开范围的应当告知申请人获取该政府信息的方式和途径;

  (二)属于不予公开范围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三)依法不属于本行政机关公开或者该政府信息不存在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对能够确定该政府信息的公开机关的,应当告知申请人该行政机关的名称、联系方式;

(四)申请内容不明确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做出更改、补充。

第十条 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中含有不应当公开的内容,但是能够作区分处理的,市、县(区)行政机关应当向申请人提供可以公开的信息内容。

第十一条 市、县(区)行政机关认为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公开后可能损害第三方合法权益的,应当书面征求第三方的意见;第三方不同意公开的,不得公开。但是,行政机关认为不公开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应当予以公开,并将决定公开的政府信息内容和理由书面通知第三方。

第十二条 市、县(区)行政机关收到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后,能够当场答复的,应当场予以答复;不能当场答复的,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如需延长答复期限的,应当经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负责人同意,并告知申请人,延长答复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15个工作日;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涉及第三方权益的,行政机关征求第三方意见所需时间不计算在本条第二款规定的期限内。

第十三条 申请人向市、县(区)行政机关申请提供与其自身相关的税费缴纳、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政府信息的,应当出示有效身份证件或者证明文件;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证据证明行政机关提供的与其自身相关的政府信息记录不准确的,有权要求该行政机关予以更正;该行政机关无权更正的,应当转送有权更正的行政机关处理,并告知申请人。

第十四条 市、县(区)行政机关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应当按照申请人要求的形式予以提供;无法按照申请人要求的形式提供的,可以通过安排申请人查阅相关资料、提供复制件或者其他适当形式提供;行政机关应当根据需要设立公共查阅室、资料索取点等场所、设施,供申请人使用。申请人存在阅读困难或者视听障碍的,行政机关应当为其提供必要的帮助。

第十五条 市、县(区)行政机关依申请提供政府信息,除可以按照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和国务院财政部门规定的标准收取检索、复制、邮寄等成本费用外,不得收取其他费用。行政机关不得通过其他组织、个人以有偿服务方式提供政府信息。

第十六条 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公民确有经济困难的,经本人申请、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负责人审核同意,可以减免相关费用。

第十七条 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应当将依申请提供政府信息的有关情况记录存档,在上报的本行政机关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中,应当报告当年受理申请政府信息公开的件数以及处理的情况。

第十八条 申请人认为市、县(区)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可以向上级行政机关、监察机关或者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举报;有关行政机关应当设立举报电话、信箱和电子邮箱,接收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工作的举报。收到举报的机关应当予以调查处理,并在15个工作日内向投诉人告知调查处理情况。

第十九条 申请人认为市、县(区)行政机关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二十条 违反本制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监察机关、上级行政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行政机关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

(二)违反规定收取费用的;

(三)通过其他组织、个人以有偿服务方式提供政府信息的;

(四)公开不应当公开的政府信息的;

(五)违反国家、省有关规定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一条 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活动,适用本制度。

第二十二条 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环保、公共交通等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企事业单位在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过程中制作、获取的信息依申请公开的,参照本制度执行。

第二十三条 市政府各部门、各县(区)政府可以根据本制度制定具体工作制度,建立健全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工作机制。

第二十四条 本制度试行期间,国家和省对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工作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五条 本制度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

张家口市政府信息澄清制度(试行)


第一条 为做好行政机关澄清虚假或不完整信息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所称虚假或不完整信息,是指社会上传播和散布的,影响或可能影响社会稳定、扰乱社会管理秩序的虚假或不完整信息,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一)违反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的;

  (二)危害国家安全、经济安全、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的;

  (三)泄露国家秘密的;

  (四)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

  (五)含有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内容的。

第三条 市、县(区)行政机关依据行政职责承担相关澄清虚假或不完整信息的义务。澄清虚假或不完整信息工作应当遵循主责澄清、发现及时、处置迅速、控制得当的原则。  

第四条 市、县(区)政府办公室负责指导、督促、检查本行政区域内的行政机关澄清虚假或不完整信息的工作。市、县(区)行政机关负责本机关澄清虚假或不完整信息的工作,并对涉及本机关的虚假或不完整信息进行确认;难以确认的,报主管部门确认。  

第五条 市、县(区)行政机关要建立虚假或不完整信息发现机制,及时发现涉及本行政机关职责范围内的虚假或不完整信息。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手机短信等信息媒介的主管部门应当强化对所管辖信息渠道的监督管理,行政机关要建立接受公众反映虚假或不完整信息的渠道。   第六条 市、县(区)行政机关要制定澄清虚假或不完整信息工作预案。发现涉及本行政机关职责范围内的虚假或不完整信息后,要立即按有关规定,通过新闻发布会、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手机短信等方式和渠道,及时发布准确的政府信息。  

对恶意散布、议论、炒作虚假或不完整信息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各主责部门要积极配合公安部门依据相关规定采取必要的强制措施,确保处置迅速、控制得当。

第七条 对已经造成不良影响的虚假或不完整信息,市、县(区)行政机关要制定舆情疏导方案,做到正面引导,主动及时公开相关政府信息,降低或消除虚假或不完整信息造成的负面影响。

第八条 市、县(区)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健全与群众的信息沟通机制,针对社会关注度高的重大问题,及时、准确公开信息,增大公开力度,消除虚假或不完整信息的传播可能和空间。

第九条 市、县(区)行政机关要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健全发现虚假或不完整信息快速反应机制、舆情收集和分析机制,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第十条 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发布管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张家口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张政〔2005〕56号)等文件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 市、县(区)行政机关澄清虚假或不完整信息,除依照国家和市政府有关规定外,还应按下列程序进行审批:  

(一)以市、县(区)政府名义进行澄清的,须经本级政府主要负责人审批。  

(二)以市、县(区)政府部门名义进行澄清的,须经本部门主要负责人审批;涉及其他部门职责或工作内容的,须事先征得相关部门同意;涉及重要事项或敏感问题的,须经市、县(区)政府批准。  

第十二条 对未及时澄清本行政机关职责范围内的虚假或不完整信息,对社会稳定、社会管理秩序造成重大不良影响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国务院令第492号)、《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95号)、《张家口市人民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张政办〔2009〕10号)等有关规定,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第十三条 对传播和散布虚假或不完整信息并涉及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行为,依据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四条 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环保、公共交通、通信、邮政等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企事业单位澄清关于社会公共服务的虚假或不完整信息工作,参照本制度执行。

第十五条 本制度试行期间,国家和省对政府信息公开澄清工作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

张家口市政府信息发布协调制度(试行)


第一条 为做好政府信息发布协调工作,完善发布机制,保证政府信息发布的权威性、规范性和一致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市、县(区)行政机关发布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应当遵循“谁制作、谁公开,谁保存、谁公开”的原则。行政机关制作的政府信息,由制作该政府信息的行政机关负责公开;行政机关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获取的政府信息,由保存该政府信息的行政机关负责公开。

第三条 多个单位联合起草生成的需对外公布的政府信息,由组织起草生成该信息的单位负责向公众公开发布,其他单位不得对该信息进行发布。

第四条 市、县(区)行政机关发布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传染病疫情、重大动物疫情、对外贸易公共信息、重要地理信息数据、统计信息等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明确需要审批的政府信息,应当及时报请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审批,信息未经审批的不得发布。

第五条 市、县(区)行政机关拟发布的政府信息涉及其他单位工作内容或发布后可能对其他单位工作产生影响的,应当及时向所涉及单位发送协调函件和拟发布信息全文,书面征求意见。被征求意见单位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予以书面回复。

第六条 书面回复同意的,拟发布单位按照政府信息公开相应工作规程向公众公开发布信息。书面回复不同意的,拟发布单位应当立即指派专人与被征求意见单位进行协商解决;经协商被征求意见单位仍不同意的,拟发布单位应当立即报请同级政府信息公开主管部门协调解决;同级政府信息公开主管部门应当组织该信息涉及单位、相关业务主管部门以及该领域专家顾问共同研究协商,最终确定该信息是否可以公开发布,并以书面形式向相关涉及单位进行确认回复。

第七条 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环保、公共交通等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发布协调,参照本制度执行。

第八条 本制度试行期间,国家和省对政府信息公开发布协调工作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九条 本制度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印发《丹东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辽宁省丹东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丹东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丹政发〔2010〕20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丹东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管理暂行办法》业经2010年4月26日市政府第2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

丹东市人民政府

二○一○年五月十一日



丹东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我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以下简称“土地出让”)行为,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6]31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6]100号)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 丹东市属振兴区、元宝区、振安区以及环保产业园辖区内的土地出让原则上采用先收储、后出让程序,以净地出让方式组织实施。

  第三条 土地收储与出让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计划性原则。土地收储与出让要实行以市场为主导的计划管理,土地收储计划与出让计划要相互衔接,杜绝土地收储与出让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二)效益优先原则。要把土地收储与出让效益放在优先位置。

  (三)政府主导原则。土地收储与出让涉及的征地和拆迁安置补偿实行市、区两级政府负责制。

  第二章 组织机构

  第四条 丹东市土地征用收购储备中心(以下简称“市储备中心”)为土地收储法人单位和土地出让工作平台。主要职责:

  (一)对宗地出让收入与出让成本摸底测算后,提出宗地收储与出让建议。

  (二)按市土地收储领导小组批准的土地收储计划,组织实施征地和拆迁安置补偿、土地前期开发等土地收储工作。

  (三)根据宗地收储成本、宗地出让净收益预期等,提出宗地出让底价建议。

  (四)按照土地出让合同约定的总成交价款收缴土地出让收入。

  (五)对土地出让费用、土地经营成果实施核算,并对土地经营成果负责。

  (六)根据土地收储需要测算土地储备资金需求量,并筹集资金。

  (七)分析、预测土地供求变动状况与土地市场价格变动趋势。

  第五条 成立由市领导担任组长,市国土资源局、市财政局、市住房与城乡建设委员会、市综合执法局、市林业局、市文化局、市监察局、市法制办、市审计局和市属各区政府为成员单位的土地收储领导小组,负责管理、协调土地收储与出让工作。

  市土地收储领导小组主要职责:

  (一)研究决定土地收储与出让管理政策和制度、征地和拆迁安置补偿标准以及其他相关事项。

  (二)审批土地收储与出让计划、土地收储费用预、决算以及土地出让底价。

  (三)组织推进土地收储与出让工作。

  (四)考核土地收储成本与土地经营成果,对各区政府及市储备中心实施奖惩。

  (五)协调各成员单位分工协作事宜。

  第六条 市土地收储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主要职责:

  市国土资源局:负责新增建设用地审批管理;土地收储与出让计划编制;征地和拆迁安置补偿费用标准拟定与执行监督;会同财政部门拟定土地出让底价;对集体土地征收和拆迁安置补偿实施监督管理,并对发生的争议实行裁决。

  市财政局:负责土地储备资金管理;土地收储与出让费用预算审核与决算审查;土地收储与出让费用支出监管;土地出让收入征收管理;土地出让收支预算管理;参与土地出让底价核算。

  市住房与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土地储备与出让涉及的规划指标、规划条件管理;征地和拆迁涉及的公有房屋管理;城市规划区内拆迁补偿的监督管理;城市规划区内拆迁安置补偿的争议裁决。

  市综合执法局:负责监督土地利用规划条件的执行,查处超规划容积率使用土地行为,并追缴应补缴的土地出让收入。

  市林业局:负责征地和拆迁涉及的林地、林木管理。

  市文化局:负责征地和拆迁涉及的文物保护与管理。

  市监察局:负责查处土地收储与出让中的违法、违规与违纪行为。

  市法制办:负责审核拟由丹东市人民政府出台的有关土地收储方面的规范性文件。

  市审计局:负责土地出让收支管理制度的执行审计;土地收储与出让费用支出审计;参与土地收储与出让费用的预算审核与决算审查。

  市属各区政府:负责本区工业项目用地计划的编制;本区工业项目用地收储资金的筹集;承担市土地收储领导小组指派的征地和拆迁安置补偿与土地前期开发工作。

  第三章 土地收储管理

  第七条 土地收储计划应根据市储备中心提出的土地收储建议组织编制。

  各区工业项目用地收储建议,应根据各区政府申报的工业项目用地计划提出。其他用地收储建议,应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土地出让收益测算情况等提出。

  第八条 各区工业用地收储涉及的摸底调查等工作,由各区政府负责组织实施;其他用地收储涉及的摸底调查等工作,由市储备中心负责组织实施。征地和拆迁安置补偿与土地前期开发等,原则上委托各区政府实施。

  委托各区政府实施的项目,市储备中心应与相关区政府签订委托合同。明确工作内容、完成质量、完成时限以及项目经费预算。项目经费原则上由相关区政府包干使用,超支不补,结余留作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第九条 由各区政府承担拆迁安置补偿与土地前期开发任务的宗地,其出让净收益可按一定比例奖励各区政府。

  根据土地出让收益实现情况,可按土地出让净收益一定比例与市储备中心经费挂钩。

  第十条 工业用地实行土地收储保证金制度。各区政府在实施本区工业项目用地收储时,应按新增建设用地审批、征地补偿以及土地出让等所需费用总和,向市储备中心缴纳土地收储保证金。土地出让后缴纳的土地收储保证金予以返还。若未按计划用地,缴纳的土地收储保证金不予返还。

  第四章 土地出让管理

  第十一条 土地出让计划应根据市储备中心提出的宗地出让建议,并按照土地出让用途分类编制。

  各区工业项目用地的出让建议,应根据各区政府工业项目用地计划与实际需求提出。其他用地的出让建议,应根据土地市场需求变化与土地市场价格变化等情况,结合城市空间布局调整要求,遵循效益主导原则提出。

  第十二条 土地出让应严格按照计划组织实施,并应与土地收储工作实际相衔接。计划外需办理的土地出让,应报市土地收储领导小组审批。

  第十三条 土地出让底价应根据市储备中心提出的土地出让价格建议核算并报批。

  各区工业用地出让底价不得低于土地收储与出让费用预算、按规定应计提的各项专项资金(基金)之和。其他用地出让底价不得低于土地收储与出让费用决算、土地出让预期净收益之和。其他用地如需于土地收储前确定出让底价的,出让底价中的土地收储与出让费用按预算核定。

  各区工业用地的土地收储与出让费用预算由各区政府评估测算。其他用地的收储与出让费用预算、出让预期净收益由市储备中心评估测算。

  第十四条 土地出让收入应按照土地成交总价款全额征收,入缴国库,并全额纳入地方基金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第十五条 各区工业项目用地与其他用地的土地出让收支实行分账核算与管理。

  各区工业项目用地的出让净收益扣除按规定应提取的各项专项资金(基金)后,全部用于补助各区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其他用地的出让净收益扣除按规定应提取的各项专项资金(基金)后,全部用于市本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第五章 土地收储与出让费用管理

  第十六条 各区工业用地的收储与出让费用,由市财政于土地出让后按各区政府评估测算的费用预算拨付给市储备中心,由市储备中心与相关区政府结算。

  土地出让前应支付的新增建设用地审批费用和税金、征地补偿费用以及土地出让费用等,由市储备中心使用相关区政府缴纳的土地收储保证金先予垫付。

  第十七条 其他用地的土地收储与出让费用由市财政于土地出让后按批准的费用决算拨付给市储备中心,由市储备中心按规定办理结算。土地出让前应支付的费用,由市储备中心使用土地储备资金,按批准的费用预算先予垫付。

  土地收储与出让费用决算超出预算部分,须经市土地收储领导小组审批后方可支付。

  委托各区政府实施的项目所需费用,由市储备中心按照批准的项目预算,并根据项目实施进度分期垫付给相关区政府,待土地出让后,由市储备中心按照批准的项目决算与相关区政府办理结算。

  项目决算超出预算部分的,从市财政核拨给各区政府土地出让奖励资金中安排解决。

  第六章 土地储备资金筹集与管理

  第十八条 土地储备资金采用市、区两级政府出资与市储备中心贷款办法筹集。

  第十九条 土地储备资金贷款规模由市储备中心根据土地储备工作的需要提出建议,由市土地收储领导小组决定。

  第二十条 市、区两级政府应分别设立土地储备资金专户,专门用于管理土地储备资金的收付。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一条 本暂行办法中的各项规定如遇国家政策调整,按国家新政策执行。

  第二十二条 本暂行办法由市国土资源局和市财政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三条 本暂行办法自2010年6月1日起施行。

关于开展非公有制企业安全生产监管现状调研的通知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关于开展非公有制企业安全生产监管现状调研的通知
安监总厅字[2005]3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安全生产监管局:


  为配合当前推广非公有制企业安全监管试点经验工作,进一步深入探索、研究和完善非公有制企业安全监管体系,为强化非公有制企业安全监管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决定在开展推广非公有制企业安全监管试点经验工作的基础上,组织进行非公有制企业安全生产状况调研和监管对策研究。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各单位要明确由非公有制企业安全监管试点经验推广工作牵头部门负责,指定专人落实调研工作。要认真选择好代表性地区,指导企业按要求填写表格。本次调研工作由总局协调司牵头,具体工作委托总局研究中心承担。

  2.各地要将此次调研工作与当前非公有制企业安全监管试点经验推广工作结合起来,通过调研摸清本地区非公有制企业底数,并注意总结发现本地区非公有制企业安全监管的典型经验和做法。

  3.此次调研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各单位要合理安排工作进度,确保工作如期完成。请各单位于6月30日前将调查表(详见附件)报送总局研究中心。各地也可组织在网上填写调查表(有关表格可登陆总局研究中心网站下载,网址:http/www.chinaworksafety.cn),并统一以电子邮件方式报送总局研究中心。

  总局协调司联系人:彭广胜,联系电话:010-64463620。

  总局研究中心联系人:程慧敏,联系电话:010-64463486;传真:010-84272276,E-mail: hm310@163.com。

  

附件:1.非公有制企业及中介服务组织等基本情况调查表

   2.非公有制企业安全生产状况调查表


二00五年五月十七日

附件1

非公有制企业及中介服务组织等基本情况调查表

(由安全监管部门填写)


所属省份


安全监管机构名称


联 系 人

联系电话

E-mail


1.辖区内安监

人员情况
监察人员总数 名,其中硕士及以上人员 名;

大学本科人员 名;专科学历人员 名。

2.辖区内非公

有制企业发

生事故及死

亡人数情况
项目 年份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非公有制企业
事故总数(起)





死亡人数(人)






非公有制企业类型
煤 矿
事故(起)





死亡人数





非煤矿山
事故(起)





死亡人数





建筑行业
事故(起)





死亡人数





危 险

化学品
事故(起)





死亡人数





烟花爆竹
事故(起)





死亡人数





民用爆破器 材
事故(起)





死亡人数





机械加工
事故(起)





死亡人数





冶金行业
事故(起)





死亡人数





其他行业
事故(起)





死亡人数





3.辖区内工矿商贸企业

事 故 情 况
事故(起)





死亡人数









4.辖区内非公有制企 业 情 况
辖区内非公有制企业总数 家,占辖区内企业总数的比例为 %。其中煤矿 家;非煤矿山 家;建筑行业 家;危险化学品 家;烟花爆竹 家;民用爆破器材 家;机械加工 家;冶金 家;

其他类型 家。

5.辖区内中介服务机 构 情 况
辖区内安全健康中介服务机构总数 家。其中:从事安全评价的中介服务机构 家;安全培训的中介服务机

构 家;安全检测的中介服务机构 家;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认证咨询机构 家。

6.行业协会情况
辖区内是否有煤矿行业协会 A.有 B.没有

辖区内是否有非煤矿山行业协会 A.有 B.没有

辖区内是否有建筑行业协会 A.有 B.没有

辖区内是否有危险化学品行业协会 A.有 B.没有

辖区内是否有烟花爆竹行业协会 A.有 B.没有

辖区内是否有民用爆破器材行业协会 A.有 B.没有

辖区内是否有机械加工行业协会 A.有 B.没有

辖区内是否有冶金行业协会 A.有 B.没有

辖区内是否有职业安全健康协会 A.有 B.没有

辖区内是否有安全生产协会 A.有 B.没有

(请在A或B上直接“√”)





说明:

本表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安全监管部门组织辖区内的所有地级市(区)安全监管部门填写,以省(区、市)为单位汇总后报送总局研究中心。调查表中“ ”和表格空白处表示需要用文字直接填写的内容;选择题直接在英文大写字母上打“√”。选择题除了特殊注明可多选外,其余均为单项选择。

附件2

非公有制企业安全生产状况调查表

(由企业填写)

企 业 基 本 情 况

企业名称


通信地址

邮政编码


联 系 人

电话

/传真

E-mail


产业类型
A.煤矿 B.非煤矿山 C.建筑 D.危险化学品 E.烟花爆竹 F.民用爆破 G.机械 H.轻工(食品、纺织、皮革、服装等)I.电子 J.冶金 K.其他

所有制型式
A.私有经济 B.港澳台经济 C.外商经济

D.其他(请注明)

企业规模
A.50人以下 B.50-100人 C.101-300人 D.300人以上

年销售额
A.3000万元以下 B.3000万元-30000万元 C.30000万元以上

资产总额
A.4000万元以下 B.4000万元-40000万元 C.40000万元以上

安全生产

许 可 证
A.持证 B.无证 C.正在办理

安 全 生 产 状 况

1.企业安全机 构和人员情况
机 构

情 况
A.无安全管理机构,但领导在工作中常要求注意安全;

B.有部门兼管安全工作,基本处于应付状态;

C.有专门安全管理机构,能发挥安全管理作用;

D.有专门安全管理机构,各级机构健全且运行有效。

安全管理

人 员
A.无安全管理人员;

B.有兼职安全管理人员;

C.有专职安全管理人员,但人数和素质略显不足;

D.有健全的安全管理人员队伍,安全管理人员持证上岗。

企 业

员 工
A.以高中及以下学历的为主;

B.以中专学历的为主;

C.以大专学历的为主;

D.以大学及以上学历的为主。

2.事故调查

与 处 理
A.事故不多,尚未制定专门的调查程序,出现事故时临时研究处理;

B.事故调查只限主要负责人参加,重点主要集中在责任追究上;

C.事故调查有制度,注重分析事故的深层原因,对重大事故有记录和跟踪;

D.有书面的事故调查程序,建立了事故档案,对所有事故能做到“四不放过”。


3.安全经济
安全投入

A.几乎没有安全投入;安全欠账严重;

B.安全投入很少,但安全投入逐年升高;

C.领导重视隐患治理,能积极做到引进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材料等;

D.建立了安全投入制度,安全投入纳入企业预算,安全经费充足。

工伤赔偿标 准
A.无工伤赔偿标准,但员工工伤之后有2万元以下赔偿;

B.有工伤赔偿标准,赔偿标准最高为五万;

C.有工伤赔偿标准,赔偿标准最高为十万;

D.有工伤赔偿标准,赔偿标准最高为二十万。

风险抵押金 制 度
A.未建立风险抵押金制度;

B.已建立风险抵押金制度,但未严格执行;

C.已建立风险抵押金制度,但风险抵押金很少;

D.以建立风险抵押金制度,风险抵押金依据行业制定,对安全生产有促进作用;

4.安全生产

责 任 制
A.无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B.有安全生产责任制,但不健全;

C.有书面的安全生产责任制,但部分人员对其职责不了解;

D.建立了完善的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签订安全责任协议书,并定期进行责任制考核。

5.安全科技
A.设有专门的安全科技研发部门和先进技术交流部门;

B.有兼职的科技研发部门和技术交流部门;

C.没有科技研发部门,有技术交流部门;

D.有时组织技术交流活动,提高技术水平。

6.安全生产信 息体系建设
A.建立了完善的安全生产信息系统;

B.针对危险源管理建立了信息系统;

C.信息体系建设很必要,正在筹建之中;

D.没有建立信息体系。

7.应急救援

体 系
A.针对重大危险源制定了应急救援措施;

B.针对重大危险源制定了应急救援预案,并组织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C.应急救援设施、设备及器材完备,并进行应急救援预案演练;

D.设有专职应急救援管理机构,非常重视应急救援工作。

8.

职业健康管理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建立情 况
A.未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B.正在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C.已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D.没必要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职业健康

管 理
A.没有形成书面制度,上级要求严时才对接触职业危害的职工体检;

B.有健康管理制度,能按规定为职工体检;

C.有健康管理制度,职工健康档案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D.有健康管理制度和职工健康档案,专业人员负责健康管理和状况分析。

9.安全教育培训
主 要

负责人
A.工作太忙,抽不出时间,经常委派他人参加安全教育培训;

B.有些安全工作经历,不必参加安全教育培训;

C.参加过安全教育培训,暂时没有证书;

D.经过培训与考核,并取得证书,安全意识强。

安全管理

人 员
A.人少事多,没有参加安全教育培训的机会;

B.少数人员参加过安全教育培训;

C.大部分参加过安全教育培训;

D.全部参加过安全教育,有些人员获得了专业培训证书。

特种作业

人 员
A.还没来得及考证,但都经过有经验的人指导;

B.少数人员持证上岗,但其他人员都经过师傅或同事指导;

C.绝大多数持证上岗,但其他人都经过师傅或同事的指导;

D.100%持证上岗。

员 工
A.由于各种原因暂时没有开展员工安全教育培训;

B.危险有害作业岗位人员才接受安全教育培训;

C.绝大多数员工参加过安全教育培训,但未制度化;

D.有严格的安全教育制度,每名员工都接受过各类相关的安全教育培训。

培训方式
A.培训工作主要是企业自己组织;

B.政府主管部门组织企业员工培训;

C.企业通过中介机构培训企业员工;

D.企业通过行业协会培训企业员工。

不分页显示   总共2页  1 [2]

  下一页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